法治周刊讯 据人民网 从四川的西昌裕隆到江苏同里,从宜宾双龙到浙江武义,从宁夏灵川到浙江诸暨,三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阴线自西向东,飞架我国版图。在这三座输电工程的建设中,有一个身影始终追随。他就是国家电网生产技能专家、变电安装高级技师、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经理王开库。
“业内这样的人才不超过2个”
“煤从天上走,电从远方来。”随着我国“西电东送”、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大步推进,电网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广,输电距离越来越长,而特高压变电站的建设成为实现远距离输电的关键。
在特高压这个电网施工领域的最高竞技场上,王开库是绝对的冠军选手。
自2011年年初以来,王开库就一直高蹈在特高压建设的舞台。尽管我国特高压输电项目的建设刚刚起步,但发展迅猛。这让王开库几乎每到一个项目,都要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
好事尽从难处得。面对难题与未知,王开库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勇挑重担,以多项独创的工法和娴熟的技巧一次又一次攻克了难关。在裕隆,他带领团队设计了的“GIS无尘化”安装厂房、自制倒运设备小车,保证了设备100%洁净进入GIS室,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环境对施工的影响,最终实现了±8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GIS设备的无尘安装;在武义,他以“听音读芯”的绝技,极大地降低了返工量,让3000多个光缆插接合格率达到100%,保证了工期;在灵州,他以“鹰眼定位”法,将重达76吨的平波电抗器通过5节倾斜的瓷瓶安装在13米高台,水平和垂直误差均控制在1.6毫米内,优于设计标准20%。
三座特高压换流站均一次性投运成功,不仅先后摘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银奖,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鲁班奖,也让王开库成为安徽电力建设一张响亮的名片。“经常有人点名让库哥当项目经理。”安徽省电力公司工会的张寅说,“行业里有他这样经历的人很少,不会超过2个。”
张寅指的经历,不仅是王开库在特高压领域连续7、8年的累积,还有他此前丰富的岗位经历。1998年入行以来,王开库先后干过110kV、220kV和500kV电压等100余座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的安装和调试,岗位也从技术员、项目总工到项目经理,“凡是涉及变电站的设备,基本都干过”。丰富的岗位经历不仅让他对变电站建设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了然于心,且在统筹工作时更能理解各个岗位的难处。
“我们搞技术的多干一点,施工单位就能顺利一些。”王开库说。
“不仅要做产品,还要做艺术品。”
最近一段时间,长年驻扎在安徽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施工现场的王开库,回到了离合肥的家不远处的合肥肥北500kV变电站项目上。
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用电需求也在逐年上升。肥北项目已是合肥的第四个变电站,也是该省首个同时上两组100MVA的变电站。项目要赶在夏季用电高峰前投运。与特高压项目相比,这个工程似乎是“小菜一碟”,但工期紧、任务重,作为项目技术顾问的王开库丝毫没有放松。
肥北变项目是安徽省内第一个全GIS结构的变电站。GIS结构是一个中空的圆柱体,圆柱体内充满惰性气体,以抑制高压电流的电弧,且在安装过程中要求尽量保证圆柱体内干净无尘。
施工期正值雨水较多的季节,在裕隆创造的无尘安装就又派上了用场。在施工现场,以不锈钢钢为骨架、透明塑料为墙壁的“透明房子”就是GIS无尘安装工厂。“房子”只在“天花板”上开两个小窗供吊钩通过,一个大窗供大件设备吊放安装。“窗户”只在使用时打开,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工地粉尘以及天气对施工的影响。此外,施工期间,“透明房子”的四角还会安装摄像头,供远程监视,以便及时发现和发现紧急事故。
肥北项目现场的GIS无尘安装工厂(人民网记者章斐然 摄)
人在进入无尘安装工厂时,需要经过无尘处理,如同进入无尘车间一般。(人民网记者章斐然 摄)
如果说对GIS结构安装过程的“洁癖”是工程的客观要求,那么王开库对于其他施工细节精度的追求可以用“完美主义”来形容。
在检查继电保护小室的线路时,他连开了几个柜门,都摇摇头。原来是嫌电线整理得不整齐。他随手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说对记者说:“要做到这种程度才可以。”照片中,蓝色的电线经纬排布,一丝不苟。
王开库对比手机图片与施工现场(人民网记者章斐然 摄)
“在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做产品,还要做艺术品。”他说,“网上经常有照片说德国人的机器,打开后内部也是整整齐齐的。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应该也可以。”
“天气预报说下午有雷阵雨,正好让工人们留在室内把电线整理好。”一边吃着中饭,王开库一边又开始调整工作安排。
“跟着库哥干,能取到真经。”
在工作中要求严格的王开库,在工地上被同事们亲切地成为“库哥”。作为技术骨干,王开库的名头早已是响当当,新进的员工都争着当他的徒弟,请他做技术顾问,因为“跟着库哥干,能取到真经”。
王开库在创新创效工作室开展头脑风暴(资料图)
从2013年开始,王开库逐渐从单一的“师带徒”、单个队伍“传帮带”向团队机制转变,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王开库专家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比学赶帮超”的作用,并积极投身人才梯队的培训中,将个人的积累和经验充分共享,转化为团队进步和创新的沃土。
几年来他勤于探索,创新突破,牵头创立行业工法7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6项,10余项科技进步成果在安徽省电力公司及中建电协上获奖;20余项QC成果在安徽省电力公司及中建电协上获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参与编制的多项培训教材、施工工艺导则等在国家电网公司平台发布。
现在,许多当年王开库手把手教出来“徒弟”已成长为新的技术骨干,独立负责项目。2014年,他还将得意的徒弟卢少鹏推荐到巴西参加±800kV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的建设。
今年,早已多项荣誉压身的王开库被评为安徽省劳模。五一后,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进行揭牌,继续承载开拓创新、培养人才的使命。王开库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到学校,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
变电站的施工现场往往远离城市,工期短则半年,长则1-2年。长年累月地在工地上生活是王开库和所有技术工人们生活的常态。“一年之中有时只有过年的那一天在家。”王开库告诉记者。提到家人,王开库言语中满是愧疚。“基本错过了孩子的童年。”他说,“但是这活儿总要有人干。”
紧接着,王开库马上又要动身奔赴下一个特高压项目了。
这是一条从新疆昌吉到安徽古泉的电网,从西北边疆直抵江淮腹地,勾画出一条对接“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伏线。±1100kV,代表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新纪元,也意味着更多未知的挑战。
中游击水,奋楫者进;长野征程,笃行者远。带着始终未改的工匠精神,王开库又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