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讯(通讯员 江波) 温宿县地处新疆南部,是新疆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现有深度贫困村11个,主要分布在边远乡镇,住房、道路、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严重滞后,仅靠乡镇自身能力和上级财政补助,远不能让偏远贫困乡村完成脱贫任务。
如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温宿县从加强党建上找到了切入点。2018年1月4日,温宿县委书记薛建强在中共温宿县第十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加强脱贫攻坚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抓党建促脱贫能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贫困村扶不起来,究其原因,存在着党组织软弱班子涣散,党支部书记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因此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是搞好脱贫工作的第一步。自2016年开始,温宿县先后选拔熟悉党建、农业、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干部,下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优化班子结构,提升班子能力。全县155个村(社区),国家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比率占到了55%左右,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国家干部,学历高、能力强、年纪轻,进一步加强了脱贫攻坚的基层力量。
博孜墩乡吾斯塘博依村地处托木尔峰脚下,海拔高,气候独特,农作物成熟期晚于平原地区2个月左右。2017年担任吾斯塘博依村党支部书记的博孜墩乡纪检委副书记苏帕克·阿里木组织村“两委”干部认真分析研究当地气候条件,并邀请县农业方面专家实地指导全村农业生产,带领村民狠抓农田管理,注重科学施肥,临近收割,该村的2000亩小麦被温宿县种子公司看中,并以高价收购,农民平均每公斤小麦增收0.6元,全村增收近40万元。
扶贫先扶志,带领贫困户和村集体脱贫,“第一书记”发挥了关键作用。 “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温宿县从各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懂农业、懂科技、懂规划、懂经济,热心为农村和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投身乡村、驻扎基层,担起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
2017年,对于家住温宿县托甫汗管理区新村的邱海林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与纪念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终于脱贫了。邱海林是托甫汗镇新村的贫困户,尽管家中有核桃地,但由于思想懒惰,再加上不懂管理技术,每年他家的核桃产量低、收入少,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也让邱海林在村里“出了名”的穷,2016年,村委会按照贫困标准将他家列为贫困户。
2017年3月,担任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彭静带领全体工作队干部,针对他家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措施,帮助他树立发展信心,从春天他家的核桃修剪、春灌,到夏天的施肥、管理,工作队干部全程参与,经过和驻村干部们的共同努力,10月中旬,邱海林家的核桃喜获丰收,产量翻了一番,并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以理想的价格卖给了内地客商。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家终于脱贫了,感谢党和政府派来的好干部!”邱海林感激地说。
在“第一书记”带领下,温宿县各贫困村都在找寻自身发展的脱贫道路,大家依靠区域优势、地理位置、产业结构,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卫星工厂、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找门子、想办法,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贫困群众。
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近年来,温宿县以“建强基层基础”为抓手,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建立“党务+政务+社会服务+电商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多元、多样、精准的致富信息,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在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2017年,共青团镇尤喀克佳木村就是通过村干部自己带头养殖工作队发放的免费鸡苗,并动员支部其余30名党员跟着干,在全村示范带头。目前,全村已有含110户贫困户在内的200多户村民靠着养殖工作队发放的扶贫鸡,每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破解‘贫困局’关键就是如何用好、用足、用活党的惠民政策,在念好‘致富经’上下功夫,激发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找出一条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产业路子,使广大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更有盼头。” 尤喀克佳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郑燕说。
精准扶贫,就是要“对症下药”,得“什么病”,就“吃什么药”。尤喀克佳木村扶贫工作不仅是对于贫困家庭给予政策范围内的物质保障,更是以“扶贫先扶志”作为扶贫工作指导原则,变“输血”为“造血”,让脱贫攻坚有了内生动力。
十八大以来,温宿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积极利用“访惠聚”驻村工作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转化为各级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以精准识贫为前提,以精准帮扶为抓手,以精准定责为保障三管齐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