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北京海关向北京市文物局移交罚没文物暨《海关罚没文物移交工作办法》签字仪式在京举行,北京海关将多年来罚没的17901件文物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包括陶瓷、钱币、玉石、书画、古籍拓本、杂项等六大类,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北京海关历史上最多的一次。
文物代管单位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介绍,海关移交的文物,涵盖了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物质文化资料实物,时间跨度长,材质品类丰富,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的精品。
在移交文物现场可以看到,一件看似普通的灰陶瓦当,被专家定义为研究先秦建筑工艺发展状况的难得实物。专家介绍,这件饕餮纹瓦当,应出土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建筑上的陶质构件,历史信息丰富。
此外,以明中期青花双鹿纹大盘、清乾隆釉里红福寿三多纹梅瓶、清乾隆外销青花花卉纹镶铜口军持等为代表的官窑和民窑瓷器,是反映明清时期景德镇烧造、远销海外各类瓷器工艺的珍贵实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而新石器时代晚期双系彩陶罐、15世纪和18世纪的铜鎏金藏传佛教造像、画家张石园的《梅花书屋图扇面》和关良的《戏曲人物图卷》等,也都是珍贵的文物精品。
在移交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加强文物保护,为中华民族留住文化根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多年来,海关与文物部门通力合作,守土尽责,共同捍卫文物安全,使大量文物免于流失。”
2015年,国家文物局与海关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完善了文物进出境协同监管、打击文物走私、规范罚没文物保护管理等工作机制。此次罚没文物移交,既使国有文物资产得到妥善保护,也彰显了我国打击文物走私、保护文物安全的坚强决心。
北京海关、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移交工作是海关打击文物走私、发挥把关职能、强化涉案财物管理效能的集中体现,为这批文物得到更好保护与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