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4A级风景区芦芽山风景区里的明业煤矿。 刘立民 摄
忻州煤运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除了顶风而上的“综合楼”,还有偏关县“大阳湾煤炭物流园”和宁武县“明业煤矿”等项目,投入十多亿元,现在全“趴”在那里
法治周末记者 刘立民 宋媛媛
发自山西忻州、太原
2017年1月18日,年关将近,法治周末记者来到晋能集团忻州煤炭运销公司(以下简称忻州煤运)做追踪采访,虽然只是微风拂面,仍然感觉透骨的冷,首先进入记者视野的,是几名手拉维权横幅站在忻州煤运办公大楼台阶下的人。
这座气势宏伟的大楼,忻州煤运搬进去办公不足一年,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耗资1.3亿元以上,但忻州煤运的高管很忌讳“办公”二字,他们喜欢称作“综合楼”。
“负债180亿元,其中仅银行贷款就高达70亿元。”还有,十八大后,中央三令五申“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然而,窘迫的企业状况和中央禁令都无法阻当忻州煤运“综合楼”的建成,并且还存在未批先建和招投标程序涉嫌造假等问题。
2016年9月29日,《法治周末》以《忻州煤运斥资过亿建大楼》为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报道,两个月后,11月29日,陈学志受到处分,被免去忻州煤运经理职务,知情人说这与“建大楼”有关。
记者做追踪采访时,晋能集团一位干部表示,不要只盯着“大楼”这种明面的问题,(忻州煤运)有比这还严重的问题。
不甚明朗的“处分”
2016年10月9日,针对本报《忻州煤运斥资过亿建大楼》一文,忻州煤运通过当地媒体作出回应,称《“斥巨资建大楼”系危楼改造》,该回应通过一些网站转发。
在回应中,忻州煤运表示,该大楼系危楼改造工程,列入山西省发改委、晋能集团房地产综合楼开发项目,投资来源为自筹资金。“原办公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设计为砖混结构,预应力空心楼板,年久失修,不符合国家现行10级抗震规范要求,经鉴定为危楼。”
然而,就忻州煤运建楼的相关问题,法治周末记者曾两次到忻州煤运采访,时任经理陈学志及其他人员从未说过是“危楼改造”。
“回应”不顾法治周末记者已经掌握并报道的事实,为了规避“未经招投标先开工”的质疑,硬是将开工时间“2013年6月6日”改为“2013年12月10日”,创造出冰天雪地“破土动工”的奇迹。
通过“回应”,记者看到“忻州煤运总资产213.17亿元,负债率84.71%”,以此计算,总负债应为180亿元。
法治周末对忻州煤运斥巨资建大楼曝光后,引起国内各大新闻网站的广泛转载,不久,记者从忻州市纪委得知,纪检部门已介入调查。
2016年11月29日,法治周末记者从忻州煤运一位中层干部口中得知:“刚刚开过会,因为建楼问题,陈学志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被免去经理职务,新经理已经到任。”
为了证实这位干部的说法,记者曾两次赴晋能集团,集团宣传部工作人员只知道陈学志被免职,认为是正常的人事安排,对“处分”之事一无所知,在记者的要求下,宣传部长翟安发拨通了集团纪委的电话,得知对陈学志确实有一个“党内警告”,但处分决定的内容不清楚,主管人员不在。
在忻州煤运,宣传科长艾引华也不清楚陈学志免职原因和是否受到处分,表示没有听说,或许未传达到这个层面。
晋能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忻州煤运的问题很多,不要只盯着办公楼这件明面的事,暗中的问题更多,经常有人告状。
而一位熟知陈学志的人士向记者表示,虽说免职,但能平稳落地对他来说已是好事。
扑朔迷离的1.6亿元管理费
“不管经营状况如何,忻州煤运热衷于上项目搞投资,且不惜违规违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管理也比较混乱。”
这是2016年记者在忻州采访时,忻州煤运一位中层管理人员的倾诉。他表示,除了顶风而上的“综合楼”,还有偏关县“大阳湾煤炭物流园”和宁武县“明业煤矿”等项目,投入十多亿元,现在全“趴”在那里。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明业煤矿的全称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明业煤矿有限公司,地处宁武县国家AAAA级景区芦芽山风景区。2011年5月,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批准由忻州煤运兼并整合,2016年记者曾两次到明业煤矿采访,看到的景象是:数栋主体已经完工的楼房突兀地矗立在荒野中,整个矿区死寂一片。
“现在已经投入9.7亿元,其中收购矿井费用3.6亿元,地面和地下建设分别投入两亿元左右,还有1.6亿元的管理费用,5000万元的资源价款,因为资金链断裂,2015年年初就全面停下来了。”留守人员、副总工程师张锋告诉记者,煤矿仍未完成主体建设,尚需资金两亿多元。
张锋表示,工程是2011年开始动工,从2013年开始便干干停停,最后彻底停了。
陈学志将此归咎于“煤炭市场不景气,加上国家去产能的政策,很难贷到款,再加上之前的贷款到期之后,新增贷款银行不再支持”。
他说:“谁知道从2012年后半年到现在,经济压力这么大?如果知道的话,所有企业都不会去收购煤矿。”
但在忻州煤运一位管理人员看来,明业煤矿之所以造成现在这种状况,更多的原因是盲目投资和管理混乱,煤矿建设要按照先生产系统后生活系统的基建顺序,以能开工生产为第一要务,地面生活办公区还有一些老房子可以用,这样会节省一大笔资金。
针对“1.6亿元的管理费用”,张锋称,这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和其他一些杂事,但具体也说不清楚了,明业煤矿原有职工170人,后来只剩下60多人。“养活不了家,都自谋生路去了。”
“管理费用的第一大项为工资和福利,只有员工100人左右,4年却支付管理费用1.6亿元,令人无法想象。”那位忻州煤运的管理人员说。
环评手续“路条”代
据知情人向记者披露,明业煤矿想重新建起来困难重重,资金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煤矿建在景区内,且根本就没通过环评手续,曾经被宁武县煤炭管理部门上报关停。
对此,陈学志承认,没有正规的环评手续,都是开的“路条”,“(省环保厅)同意(明业煤矿)建设,以后逐步办理(环评手续)”。
记者在明业煤矿看到的所谓“路条”——《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明业煤矿环境保护意见》。该《意见》显示,兼并重组后的明业煤矿井田面积7.573平方公里,其中7.5平方公里位于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你公司应按规定经批准同意后实施该项目”,“并且取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文件中,省环保厅并没有明确明业煤矿可以先建设后补办环评手续。
根据环境保护法,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于拒不执行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相关部门将案件转移至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拘留5日至15日不等。
明知在景区范围内不可能通过环评,为什么还投入巨资兼并建设煤矿?对于这个问题,陈学志解释说,明业煤矿处于景区的边缘,里面还有六七个矿,正规环评手续都没有,都是开的“路条”,国家对景区5年一调整,争取近期把明业煤矿从景区的范围调整出来。
“更要命的是,采矿证一旦到期就无法继续开采。”据张锋介绍,明业煤矿自2011年6月开建,工期27个月。由于资金跟不上,工程一再延期,最后一次延期是2015年11月,延续到2016年12月27就到期。“采矿证一到期就彻底完了(无法建设和开采)。”
2017年1月18日,时隔数月,记者在忻州煤运采访时再次提到明业煤矿的环评问题以及这个投资10亿元的煤矿何时能够继续开工建设等若干问题,忻州煤运宣传科长艾引华表示,要请示领导后答复,但事后经记者电话多次催问,忻州煤运始终不予回应。